摘 要:根據新版《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中允許電纜金屬護套感應電壓提高到300 V的條款,研究了佛山供電局在運行的220 kV佛藤線電纜金屬護套交叉互聯優化改造方案。 通過調整交叉互聯分段長度的優化改造,解決了預試、檢修工作量大及停電時間長的問題,也降低了接地箱故障率。 該案例的研究適用于電纜金屬護套感應電壓受舊版設計規程限制的情況,為長電纜交叉互聯分段的優化改造指明了一個新的方法,使電纜線路運行維護更方便。關鍵詞:電纜;金屬護層;感應電勢;容許值;交叉互聯,朱文滔(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佛山供電局,廣東 佛山 528200)
0 引言
因受到舊版的GB 50217—1994《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中電纜金屬護層正常感應電勢容許值僅100 V的制約,以往的電纜工程設計中電纜交叉互聯系統普遍分段較短,以致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1)分段過多,停電試驗工作量大;(2)中間接頭過多,增加了工程投資及施工時間;(3)埋地的交叉互聯箱、接地箱防水性能較差,箱體過多,增加了電纜線路的故障風險。
新版的GB 50217—2007《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規定:交流單芯電力電纜線路的金屬層上任一點非直接接地處的正常感應電勢最大值應滿足下列規定:(1)未采取能有效防止人員任意接觸金屬層的安全措施時,不得大于50 V;(2)除上述情況外,不得大于300 V。 其與舊版最大的區別是金屬護套的允許感應電壓從100 V提高到了300 V。
本 文 以 佛 山 供 電 局 在 運 行 的220 kV佛藤線電纜為例,研究長電纜線路的交叉互聯分段長度,目的在于利用最新的設計規范條款優化現有的電纜交叉互聯分段,使電纜線路運行維護更方便。
1 220 kV佛藤線電纜交叉互聯系統現狀
1.1 220 kV佛藤線概況
220 kV佛藤線電纜全長9 528 m,電纜型號為YJLW03-127/220-1×2000,全長19個中間接頭,總共有19個交叉互聯箱(或接地箱)。 電纜分段長度及交叉互聯接線方式如圖1所示。
1.2 220 kV佛藤線電纜交叉互聯系統存在的問題經過數年的運行,發現220 kV佛藤線電纜的交叉互聯系統存在以下問題:
(1)交叉互聯及接地箱數量太多,總共19個,預試工作量大,需要停電時間長,這與電網的運行可靠性相悖。
(2)交叉互聯箱及接地箱全部埋設在地下井內,防水環境惡劣。 在實際開箱檢查時,即使箱內沒有直接進水也是明顯潮濕,導致保護器損壞率極高。
(3)目前的交叉互聯系統在每個周期之間無法測環流。
2 220 kV佛藤線電纜交叉互聯系統改造方案
2.1 交叉互聯系統重新分段
(1)取消一部分交叉互聯箱或接地箱,把一些絕緣接頭改為直通接頭,分段方案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把#0、#2、#4、#6、#8、#10、#12、#14、#17改為直通接頭,減少了9個中間交叉互聯箱或接地箱,等效圖如圖3所示。
從等效圖可見,優化后的交叉互聯系統有兩個交叉互聯單元和五個單點接地單元,減少了9個交叉互聯箱或接地箱,而且優化后的交叉互聯單元每段電纜的長度更平均了,更有利于減少交叉互聯單元內的環流。
圖1 220 kV佛藤線電纜分段及接地方式圖
能夠極大地減少電纜預試、檢修的時間及工作量,并降低接地箱的故障率。
220 kV佛藤線電纜金屬護套交叉互聯分段優化改造的案例,為受舊版設計規程限制的長電纜交叉互聯分段的優化改造指明了一個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GB 50217—2007[S].
[2] 城市電力電纜線路設計技術規定:DL/T 5221—2016[S].
[3] 卓金玉.電力電纜設計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4] 牛海清,王曉兵,蟻澤沛,等.110 kV單芯電纜金屬護套環流計算與試驗研究[J].高電壓技術,2005,31(8):15-17.
[5] 羅俊華,周作春,李華春,等.單芯電力電纜金屬護層過電壓保護器參數設計[J].高電壓技術,2008,34(2):355-358.
[6] 查傳忠.金屬護層感應電壓限值提高后的電纜應用探討[J].供用電,2009,26(5):71-73.
收稿日期:2018-05-03
作者簡介:朱文滔(1979—),男,廣東湛江人,電力工程師,研究方向:輸電線路運行管理。
版權說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為 線路在線監測裝置|輸電線路圖像視頻可視化裝置|高壓電纜接地電流環流局放在線裝置-四川桂豐源科技 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附帶本文鏈接。